一 個 小 故 事 :在「呂氏春秋」裡有一段,孔子周遊列國,來到國與國之間, 因兵荒馬亂,旅途困頓,三餐以野菜果腹,大家已七日沒吃下一粒米飯。  

有一天,顏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,就下鍋煮飯,飯快煮熟時,孔子看到顏回掀起鍋蓋,抓些白飯往嘴裡塞,孔子當時裝作沒看見,也不去責問。  

飯煮好後,顏回就去請孔子進食,孔子假裝若有所思地說:「 我剛才夢到祖先來找我,我想把乾淨還沒人吃過的米飯, 先拿來祭祖先吧!」  

顏回頓時慌張起來說:「不可以的,這鍋飯我已先吃一口了, 不可以祭祖先了。」  

孔子問:「為什麼?」

顏回漲紅臉,囁囁地說:「剛才在煮飯時,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鍋裡,一些染灰的白飯,丟了太可惜,只好抓起來自己先吃了, 我不是故意把飯吃了。」  

孔子聽了,恍然大悟,對自己的觀察錯誤,反而懷疚,抱歉地說:「 我平常對顏回已經最信任,但仍然還會懷疑他,可見我們內心是最難確定穩定的,內心的自我判斷,有時還會錯誤,你們要記下這件事,要瞭解一個人、一件事,還真是不容易啊!」  

逢事必從上下、左右、前後各個角度來認識辨知,我們主觀的瞭解觀察,只能說是片面,只是真相的千分之一,單一角度判斷,是不能達到全方位的觀照的!  

當你要對一個人下結論的時候,想想這個故事。    

真的你所看到的才是事實嗎?  

還是你只會從一個面,一個點去觀察一個人呢?  

大多數的人根本不了解對方的立場與困難的時候,就已經給了對方下評語了,更何況是在有利益衝突下的場合!現今的人們擁有高學歷高知識,但往往卻過度仰賴高知識,而忘了讓自己在智慧上的成長。
 
  想 太 多 :
 
很多香港人看台灣是紛亂、貪腐、內部政局動盪,外間治安不靖,連八卦新聞都每每令人鏜目結舌。不文明、固步自封的形象,是一般香港人對之印象。

好一個馬英九,他提出以「內聖外王」,以人性價值來整頓台灣新局面。事實上,他完全了解到台灣土地上的人民,擁有的是善良、正直、用心、勤奮、誠信、包容及進取。

台灣政局社會之亂,蠶食著人民,政黨的輪流交替,衝擊再衝擊,身份認同問題的慢性窒息恐懼,長期被壓抑的內外煎熬,讓本來極優秀善良的台灣人民,核心依靠漸漸動搖。

沒有優秀的承傳,台灣不能撐到今天。我每時祈願台灣能苦盡甘來,祝願這個民族的核心性格跟歷史國情賦予的獨特性,不會消弭貽盡。

我了解台灣人民的獨特優秀處,每每別人在我面前伐旦台灣,我痛之餘都只有笑笑,不會反駁,然後會想起以上這個小故事。

再者,我不會跟豬去打架!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4he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