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苦樂為菩提道修持的要訣(一)

第三世多竹千法王 晉美丹貝尼瑪(Third Dodrupchen•Jigme Tenpe Nyima) 著


在此,我將對轉苦樂為菩提道之修持的要訣,作一擷要的解說。它是此世上最珍貴的無價教授,也是心靈修持上的有效法門。



一、 轉痛苦為菩提道修持的要訣 

(甲)依世俗諦轉苦為道

 當人或非人加諸痛苦與你時,如果你的心習慣於將此遭遇視為痛若或逆境時,那麼即便是一件小小的挫折亦會帶給你極大的心靈痛苦,而快樂將沒有機會生起。倘若你不瞭解此錯謬實乃源於自心經驗外境的堅固習性,而一昧地責怪外境,那麼永無止境的嗔恨痛苦之火焰將會增長,這就叫做“所有的外相皆以敵對的形式展現”。

   你必須深切的領悟到末法眾生的無邊痛苦,主要原因是源於他們的分別心。

   所以,要能在種種困境,諸如敵人,疾病或非人的損惱中不被擊潰,並不意味著你必須將他們驅除,使之不再出現;而是在菩提道的修持上,它們不再成為障礙。為了成功地將痛苦轉為菩提道的修持,你可運用兩種方法來訓練自己。

 

 (1)放棄絕對不要逆境的心態

  要不斷地培養出一種信念:把逆境或痛苦視為毫無意義而導致不安、憂慮或感到厭惡,將不僅無益反而有害。從現在開始,無論遭受到任何痛苦,我都不會感到憂慮不安。並且從此累積經驗。

1.將逆境視為不利的,並無益處

  如果你能解決痛苦,那你就不需要煩惱;但是,如果你沒有解決痛苦的方法,你的憂慮與不快樂也不會帶給你任何的益處。

2.將逆境視為不利的,會帶來很大的傷害

  如果你不憂惱,那麼你的心力將足以使你承受很大的痛苦,而它們會像棉絮般輕柔而無實質。但是如果你憂惱,那麼即便是微小的傷害也會變得無法忍受。

  例如,當你憶念一位佳人時,即使你想免於欲望纏身之苦,你終將欲火自焚。同樣地,如你集中注意力於所受傷害的痛苦物質時,你將無法忍受它,所以在“關閉六根門的要訣”中談到,你的心不應執著在痛苦的負面物質上,而應串習地安住在本然心性上。

 

(2)發展出面對逆境時仍保持愉悅的心態

  這是一種將逆境視為菩提道的支助,而發展自己的心力將之轉為功德之行。否則,假若只是理論上的瞭解,你會這麼想:假如我有某種巧妙的技巧,便可將此痛若會帶來這種或那種的利益……那將使你永遠無法達成目標。因為,就如同一般所說的“這目標比天空到地面的距離還要遙遠”。

1.將痛苦轉為出離心的修持

  你應這麼想:只要是我還無力地在輪迴中虛生浪死,痛若的生起並沒有不合理之處,因它正是輪迴的特質。由此而生起對三界的厭離,並想到:如果我在三善道的一點點痛苦都無法忍受,那我要如何忍受三惡道的痛苦呢?唉!這輪迴真是無盡痛苦的深淵呀!用這種思維,便能轉心求解脫。

2.將痛苦轉為皈依三寶,並這麼想:三寶是無數有情從生種種恐懼的唯一庇護所。從今天起,在任何情況下,我都永遠依靠三寶絕不放棄!

3.將痛苦轉為降伏我慢的修持

  自傲或輕視他人是與累積功德背道而馳的。瞭解到自己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,甚且尚未脫離三界痛苦的牢獄,這將可削弱你傲慢的態度。

4.將承受痛苦當作淨化惡業的修持

  仔細地這麼想:現在我所受的痛苦及其他更多更大的痛苦,實乃惡業所導致的結果。並以下列四方面的來思維:

  業果決定

  業果增廣的傾向

  不作者不受

  業果不失

  同時,你應這麼想:如果我不想要苦果,就應該放棄苦因——也就是惡行並以四力懺悔,誓不再犯。

  5.將痛苦轉為培養善法欲(編者注:意樂)的修持

  仔細地這麼想:如果我希望獲得快樂,那麼我應去種善因,也就是去行善。並用各種方法去實踐。

  6.將痛苦轉為培養悲心的修持

  想一想其他眾生,就算不比你多,起碼也同樣地承受各種與你類似的痛苦。如果能讓他們遠離這些痛苦,那該有多好呀!用這種思維方式,你將可瞭解到修習慈悲心的方法,那就是去幫助這些失去快樂的人。

  7.將痛苦轉為“愛他勝自”的修持

  你若這麼想:我之所以遭受苦痛,無法從痛苦中解脫的原因,是無始以來我只關心自己的緣故。現在,我要修持“愛他勝自”,因為這是無上功德與快樂的泉源!


結論

  當你真正面對逆境時才去修持“轉苦為道”,那將為時已晚。所以事前去熟悉此珍貴的修心教授,是十分重要的。如你已有相當的修持經驗,那麼結果將會有顯著的不同。

  再者,僅瞭解到痛苦可轉化為積功累德之行是不夠的。你必須領悟到痛苦已成為菩提道上的支助,且基於這種領悟,內心有一股強烈又安寧的喜悅之流。

 在運用以上的修心教授來調伏自己時,必須這麼想:就像是以前我所遭遇的逆境與痛苦,會帶給我暫時的快樂、三善道樂與解脫樂等,這些是不容易獲得的。同樣地,我現在所遭遇的種種痛苦也可助我在未來達到相同的結果。所以,即使我的痛苦是如此的大,那都是合理且可接受的,就像是辣甜的食物般,愈吃愈好吃!如此,不斷地數數思維以養成悅樂經驗。

 用這種修心教授來修持,則豐富的、難以抗拒的內心悅樂之泉,將使得感官所受的痛苦變得微不足道。故以忍辱克服疾病的修士,都具有不為痛苦所困擾的心靈。同樣地,那些能克服敵人及非人困擾的行者,也都具有這種特質。

 如上所述,“改變不喜歡逆境的心態”是“轉痛苦為菩提道修持”的基礎。因為,當你的心被干擾或你的勇氣因焦慮而喪失時,你將無法轉苦為道。

  同時,當你實際修持“轉痛苦為菩提道修持”時,也可增進你對“改變不喜歡逆境的心態”的練習。因為當你確有因痛苦而增長功德的經驗時,你會持續地增長你的勇氣且內心會日益安樂。

  根據傳承教授,你應漸次地微小的痛苦開始起修,慢慢地你終將能轉化較大的痛苦。因為,如一開始就嘗試轉化超出自己心力負荷的痛苦,將很難累積經驗。

  在下座期間,你應向三寶祈求:願我能轉一切痛苦為菩提道的修持。當你的心力增長時,你可向三寶及非人等獻供並祈祝云:為了在此殊勝的修持中增長心力,請賜予我逆境。你必須在任何場合均保有悅樂的自信。

  當你初習這法門時,儘量遠離塵世的欲樂是非常重要的。因為在充滿欲樂的塵世中,你倆的朋友如質問你:你怎麼可能忍受那種痛苦及輕視呢?屆時,你可能變得很脆弱。各種塵世的敵人、親戚及財富等都會帶給你憂慮與誘惑,這些會干擾你的心而養成不好的習慣。還有其他種種誘人的塵世環境會擊潰你的心。如果獨居,將能遠離誘人的干擾,你的心將會變得更清晰,你將更容易集中心力來從事這種殊勝的修持。

  基於相同的道理,即使是“覺”(Cho)的行者,當他在摧伏及控制痛苦時,首先也會避開塵世欲樂及惡行;並且,相反地,他會在有神鬼幽靈出沒的屍陀林中進行。

  簡言之,你必須放棄不喜歡疾病、敵人、非人及譭謗等等逆境的心態。你除了要對痛苦及不幸無動於衷外,更要能從生命的興衰起伏中獲得安樂,甚而你必須習慣於生起喜歡它們的覺受。為了到達這個目的,你必須停止視逆境為負面的看法而盡可能地視它們為有價值的。因為外境是否帶給你快樂完全決定於你從那個角度來詮釋它們。例如,人們如習慣於視世間欲樂是一種過失,則當其待從及財富增加時,他們對這些的厭惡也會增加,相反地,如一個視世俗的追求是有利的,那麼這種想法將驅使他進一步地追求世俗的欲樂。

  利用這種方法來訓練自己,你的心將變得十分柔軟,你的態度與心胸會變得很寬廣。當痛苦無法帶給你憂慮時,不僅其他的痛苦會像敵人手中的武器掉落般地消失,另外的負面力量如疾病等,也會自動地銷聲匿跡。誠如過去諸佛所說:

  不對任何事情不高興或不滿,則你的心將不受干擾。當你的心不受干擾時,你的能量便不受干擾,而身體的各元素也將不受干擾。屆時,你的心將可保持寧靜,悅樂將源源不斷地由心中自然產生。

  諸佛亦說:

  就像鳥兒可以很輕易地傷害背部受傷的馬與騾子,非人或負面的力量也可以很輕易地傷害內心恐懼的人;但要害心性穩定的而堅強的人將十分困難。

  有智慧的人瞭解到所有的快樂 與痛苦皆源自於心,故從心的本身去尋求快樂。因他們透澈地領悟到快樂之因並不在外境,而是完全在我們自己。基於這種領悟,無論是其他有情或物質環境所帶來的種種逆境,都無法傷害我們,這種心力在我們死亡時亦將跟隨著我們。我們在任何逆境中都能不為所動。

  有一種“以愉悅勝過所有元素”的菩薩三摩地即是利用這種方法修成的。

  愚蠢的人不在自心上用功夫,卻冀望以追求外境的方式來獲得快樂。但是,無論外在事務或大或小,它們最後總是帶給追求者沮喪的結果。不是無法得到,就是無法保持或者是與之失衡。對於這些愚笨的人,有句諺語說得好:

  快樂控制在他人手上,就好像是自己的頭髮被樹枝纏住一般。

  敵人及強盜將輕易地傷害那些愚笨的人,即使是一丁點的批評都可驅走他們心中的快樂。他們的快樂是如此地不可信賴。就像是烏鴉在哺育一雙小布穀鳥般,無論這只烏鴉再如何哺育,小布穀鳥也不會變成烏鴉。

  此心要法門是上百種教義的精華。雖然也有其他多種教法,諸如用頭陀行或轉疾病及負面影響力教授,但是我在這裏介紹的是根據寂天菩薩及深受他教導弟子所說的教義,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寫成的。

 

(乙)依聖義諦轉苦為道

  這種方式乃是將你的心安住在無上祥和的空性上。在此境界中,莫說是逆境,即便是連稱呼它們的名相都了不可得。當然,我們亦可利用思辯的方法,諸如:用離四邊的智慧來觀照現象的生起來趨向於道。

  即使是下座期間,你也應視逆境為虛幻不實,僅存名相來對治,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地因恐懼與協迫而陷入痛苦的深淵。


二、轉快樂為菩提道修持的要訣 

(甲) 依世俗諦轉樂為道

如果你的心為快樂的環境與事務所左右,你會變得驕傲,自大與自滿。而這些將成為你菩提道上的障礙。但是,要不為順境所動,是件不容易的事。帕當巴曾說:「人們能忍受巨大的痛苦,卻經不住一丁點的快樂。」

 

因此,我們要思維各種快樂及其來源,是無常且充滿痛苦的。儘可能地發展出對它們的出離心,並留意自己不經意的動作。

 

再一次地,你要這麼想:「所有世間上的財富及種種享樂,都沒有實質的內涵,且隱藏著苦因。雖然如此但是它們也可能有一些價值,誠如諸佛所說:「如果一個人為痛苦所擾而失去自由,那他將很難成佛;但是,如果他是安樂的話,成佛更是件容易的事。」

能在順境中修學佛法,是我極大的福報。現在,我要利用這順境與福報來換取佛法的修持,且在修持佛法中,安樂將不斷地生起。我要讓修持佛法與順境安樂這兩者之間,互為助伴。否則,就會像是以木鍋來煮開水般,勞而無果。」因此,你必須將順境安樂與佛法緊密結合,以達到人生最重要的目標。龍樹菩薩亦持此見地。

倘若你在快樂的時候,不認得它。那麼你的快樂便無法成為修持佛法上的助伴。甚而,你的暇滿人身將在期望外在的快樂中虛度。因此,你應利用以上所述法要來訓練自己,而獲得滿足的悅樂。

雖然還有其他方式可用來轉樂為道,諸如"修持菩提心的口訣"及"感念上師三寶的慈攝"等,但以目前情況而言,這些便已足夠了。

再者,與在轉苦為道時相同,你必須在獨居處,交替地修持淨障與集資法門。


(乙) 依勝義諦轉樂為道

你可依照先前轉苦為道的勝義觀察法要,同樣地用來轉樂為道。

結論

倘若你因逆境所帶來的憂惱而無法修持佛法,或因順境而快樂得無法修持佛法,那麼你將永遠沒有機會修持佛法。所以在落實佛法的修持上,沒有比這種修持重要的了。

如你修持此法要,則無論是身居何處,在關房或城市;無論身旁有何種朋友,好的或是壞的;無論身處何種環境,貧或富、順或逆;無論聽到何種評語,褒或貶、好或壞,你都不再害怕它們傷得了你。所以這種訓練被稱作「獅子般的訓練」。

屆時,你的心將是安逸而輕鬆,你的態度必然純淨,且你最後的成就也必定是卓越不凡的。即使你的肉身是居於穢土,但你的心卻能如淨土中的菩薩般,享受不可思議的悅樂。誠如嘻當派的善知識說;「藉由這種訓練,則快樂得以適宜地掌控,痛苦得以蘇息。如你獨處,它可成你憂傷之良伴;如你生病,它將為你療原。」

冶金匠用不斷地熔化金塊,用水洗濯的方式來淨化調軟黃金。修心亦復如是;如果我們用轉樂為道來增進我們修學佛法的熱忱,及轉苦為道來淨化我們的心,那我們將很快且容易地進入三摩地,而依此完成我們的願望。

我可了解到這種修持法門是圓滿操守的基礎---戒律最深奧的教授。因為,它使你不執著快樂,如此出離的特殊戒律基礎得以建立。不僅如此,它使你在痛苦時能免於憂惱,而使你的戒行純潔無瑕。古德有云:「布施是戒律的基礎,而忍辱淨化戒律。」

如你依此而修,則當你提升到更高的道地時,你便會有如下的了悟 :

--- 菩薩證悟到萬法皆是幻化不實的

--- 他們視於輪迴中投生,就像是進入賞心悅目的花園般

--- 因此,無論是面臨順境或是逆境

--- 他們在心境上,不會掉入執著與憂惱的陷阱中

 

我們可以舉佛陀的本生傳中的一些事蹟,來作佐證:在佛陀證得無上正覺之前,他不以王位為樂而棄之如草芥,在尼連禪河旁苦修,卻也不以之為苦,這顯示了苦樂一味的態度,是他成無上正覺所必須具備的條件。

在佛陀證得無上佛果之後,一方面,世間國王及所有天神皆對他行頭面接足禮;另一方面,波臘伐迦婆羅門用上百種指控來毀謗他,且婆羅門女以向外宣稱佛陀與她有染來打擊他。在阿尼達他王境內,佛陀以腐壞的馬糧為食,度過三個月。雖然經歷過這些,但佛陀的心,始終不為種種興奮與沮喪之事所移,就像須彌山般,不為風所動。這顯示出,為了利益眾生,此苦樂一味的態度也是必備的條件。

 結語

這個教授如由像噶當派大師般,曾有過"不因痛苦而哭泣"及"快樂生起時,能發展出堅定的出離心"經驗的人來講授,是十分恰當的。如像我這般的人來教授,我擔心我自己的舌頭會輕視我。但是,為了能達成世間八法(註:亦即漢傳佛教中常提到的「八風」,得、失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。)一味的態度與習慣,我這窮老頭天北寧瑪寫於多鳥林。

吉祥圓滿

 (文自白玉法訊第三.四期)
http://www.palyul-center.org.tw/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4he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